2022年5月27日,“2022中美埃联合设计工作坊课程”课程答辩在线上顺利开展。本课程面向2021级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授课,教师团队为邵继中、王玏、张炜和章莉。答辩邀请到美国克莱姆森大学Hala Fouad Nassar教授,CU-ICAR副总监Mike Davis先生和Laura Stoner女士,以及埃及艾因沙姆森大学Yasser Mansour教授、Ayman Farid副教授与Ahmed Khaled副教授等六位嘉宾,与风景园林系师生共同进行交流探讨,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联合设计课程评图。
本次设计场地由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提供,基址是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市的克莱姆森大学国际机动车研究中心(CU-ICAR)校区,规划面积1.3km2。CU-ICAR是一个以汽车研究为特色,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型校区,拟结合校园发展目标和定位,基于生态、社会和文化特色开展可持续性设计,创造一个促进学习、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校园环境,使CU-ICAR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汽车研究、创新和教育园区。本次课程设计由2021级风景园林学29位研究生分组进行设计,基于设计问题开展主题研讨—案例分析—设计研究,结合多轮线上联合汇报促进三方交流与协作。
第一组以“N*energy Future Styles”为主题,N代表广泛的新能源、资源、低碳途径和空间类型。通过对场地的资源特征和新能源发展的梳理,第一组从新能源的视角深入挖掘场地水、风、阳光、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校园特有的汽车相关专业资源,并依托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从建筑环境、气候和能源、空气和水、交通和流动性、食品和服务以及社区管理等六个层面对校园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进行再组织,构建融合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低碳校园。
评图嘉宾充分肯定了该组同学的设计成果,Yasser教授表示总体规划方案令他印象深刻,Hala教授建议大家对五大片区的的融合性、交通组织问题以及校园功能空间使用效率提升等内容进一步展开思考。
第二组以“Unbounded”为主题,提出了与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功能复合、活力开放的校园建设愿景,从“肌理和功能的延续”、“多维度空间的营造”以及“多功能空间的融合”三个方面消除边界,打造“形式”、“空间”和“行为”上的“无界”校园。
评图嘉宾Mike先生和Laura女士对同学们的新颖主题表示了赞扬,基于方案中采用的的地上地下无界的策略,Ahmed副教授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地上地下空间的步行转换。除此之外,Hala教授就建筑风貌和公共空间的特征设计提出了修改意见。
第三组提出 “Ripple Effect” 的概念,根据“涟漪”向外辐射扩散的特性组织校园智慧活力空间,将辐射性、变化性和前沿科技运用于校园公共空间的结构、肌理和特色风貌的塑造,依托在场地内布置大量传感器等基础设施建立实时的可视化数据库,实现基于云反射弧,以“感知-处理-反馈”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
评图嘉宾赞扬了该组同学的成果,Mike先生认为“Ripple effect”这个主题非常符合CU-ICAR的特征;Yasser教授建议对建筑的体量和尺度进行进一步考量;Ayman副教授与Ahmed副教授充分肯定了设计的创新性和工作量,Hala教授表示同学们的概念策略巧妙且新颖,希望能够完善和加强好的策略与具体详细设计之间的对接。
本次课程答辩在线上展开,评图嘉宾就场地组团间的联系性、汽车特色校园交通的组织、基于文化背景的建筑风貌的体现、建筑体量的控制以及整体策略和具体设计的匹配性等问题对各小组的答辩内容进行了点评提问和建议。最后,王玏副教授对嘉宾们的点评表示了感谢,张炜副教授谈及了对于同学们精彩设计的肯定和期待。邵继中教授对于汇报同学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他表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设计给予了同学们一定的设计思维适应上的挑战,对于帮助同学们建立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多尺度、跨时空的城市设计思维逻辑,探索和理解多学科、多视角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以多维度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本次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是2016年以来的第7次开设,前五次联合设计分别在中国武汉、埃及赫尔哈达、美国查尔斯顿轮流举行。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旨在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从多学科、多视角、多元文化背景下审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国际前沿问题,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的目标。
撰文:郭文娟
图片:郭文娟 王洁
审核:王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