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思源、吴文呈茜 图/蔡秋燕)7月13日下午,秭归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观测定位研究站接待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赴秭归生态环保小分队,负责人曾立雄曾老师热情地接受了小分队的采访,并提供了有关秭归长江水质的变化情况的资料,对小分队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双方分享交流了秭归县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环境治理上的工作经验与取得的成效。
秭归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观测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复正式成立。定位站建有观测径流场35个,测流堰1座,临时样地228个,固定样地136个,生态试验示范区5个,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调查样带21个,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7部,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12人,硕士42人。(中国林科院)其任务主要是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动植物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消落带治理等方面。
在前往拜访的前一天,经会议讨论,小队列出了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与亟需解答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定位站负责人曾立雄老师在访问开始前为小分队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包括秭归县未来的发展规划,本地生态治理的方针与成果等。
曾立雄老师首先介绍了秭归的生态布局结构:海拔500以上为生态水源涵养林,200到500为生态经济林,200到175为景观防护区,175到145为消落带。而消落带的治理情况是影响水质优劣的关键。近年来, 三峡库区水质已有所好转。其原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近年来秭归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许多经济与生态效益差的耕地已变为了林地,植被覆盖率相比五年前已上涨了15%-20%;二、农民耕作方式的改变,秭归如今以适合种植的柑橘、茶、核桃以及板栗等作物替代来原来易造成水土流失且收益较少的其它作物;三、秭归如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建设景观带的同时,其也起到了固土的作用;四、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已有农业大户开始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如利用柑橘种植的微润滴灌系统精准施肥,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水体污染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曾老师强调“氮污染和磷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主要的两种类。氮元素溶于水,磷元素附着于泥沙颗粒。因此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才能真正治理好农业造成的水体污染。”
负责人曾老师又以某柑橘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谈到:“采用滴灌技术和覆草措施,是从农药施用方面解决污染问题”,他向我们解释道,“滴灌技术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节水,一方面将肥料溶于水中,通过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覆草则是合理转换有机肥料的一种重要举措。在柑橘树下种下的草能抑制其他杂草的生长,在其成熟后将其直接打碎,碎草既能防止杂草生长也能腐烂作为上好的绿肥还田。”
而秭归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际上就是综合地形地貌、水域、植被、耕地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发展模式。如今,秭归在生态防护林、面源污染控制、长江经济带等方面的建设已经越来越向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思想靠拢。
随后,服务队成员与定位站工作人员一同参观了定位站内部的生态检测设施。成员向定位站工作人员的鼎力相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此次采访我们受益颇多,解决了许多疑惑”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颜倪鑫同学说到,“此行的成功离不开定位站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这次活动大大地加深了成员们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此次定位站之行也让服务队成员们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更明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