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17位学术委员会成员共商实验室发展大计,其中有10位院士。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1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单位为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实验室以柑橘、桃、番茄等园艺作物为研究对象,以优质、高效、多抗新品种培育为目标,在种质精准评价与基因发掘、砧木接穗互作与砧木育种、种质创新与多样化品种培育、品质调控与高值利用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会议现场(通讯员 侯国涛 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邓秀新院士指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要强化目标导向,推动团队式重大科学问题攻关;深化共建单位融合发展,完善“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任务共担、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产业亟需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有机结合。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数智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实验室要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动科研范式转变,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建设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引领者、有组织科研的典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会上,院士专家充分肯定实验室在科研成果、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围绕实验室建设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他们建议,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工作,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形成统一的科研方向和规划。深化产学研融合,精准识别产业关键问题,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五年、十年发展目标,确保科研工作与科技进步及社会需求同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团队建设,为实验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还参观了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品鉴了部分柑橘、番茄、草莓等新品种。
邓秀新院士向与会人员介绍实验室新成果(通讯员 侯国涛 摄)
记者了解到,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自获批建设以来,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园艺作物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在重大原创理论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团队在油胞发育与精油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科学》;叶志彪教授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倍味美”、徐强教授研发的防控柑橘黄龙病的植物源代谢物成功实现千万级转化;科研团队选育的柑橘新品种“宗橙”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华柑4号”“中油蟠9号”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
据介绍,该实验室将继续紧密结合我国园艺领域的重大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园艺作物种类众多、品种丰富的优势,围绕优异种质资源发掘、重要性状形成机理解析、高效育种方法创新、重大品种和砧木培育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园艺作物种质创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持续提升我国园艺作物品种培育的源头创新能力。
素材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许文璨 卢刚 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