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4日,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果树学暑期兴趣班,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52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7月2日晚,第十一届果树学暑期兴趣班开班仪式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204报告厅举行。会议由郑雄杰老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龙健飞和副书记林辉详细介绍了学校和学院的历史发展、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文化建设等情况,表示将持续为青年学子提供优质的科研和成长环境。实验室副主任卢刚从实验室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与科研特色、人才培育与学生成长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成果,重点展示了实验室在科研实力、平台条件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并寄语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感受科研,思考未来,发现热爱”。果树系主任刘军伟教授系统回顾了果树学学科发展历程,介绍了学科团队的师资构成、六大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果树系伍小萌教授则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大家“多去田间地头观察,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在自我介绍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表达了对果树学科的浓厚兴趣和对后续交流活动的期待。最后,学院院长、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强教授为大会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大家的自信、科研素养和对国家需求的关注,并指出,在邓秀新院士的带领下,华农果树团队已构建起从微观技术到宏观生物、从栽培到采后全产业链的完整科研体系。他强调“选择、平台与创新”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员们把握机会,主动与感兴趣的老师深入交流,预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老师。
第十一届果树兴趣班开班现场
7月3日,果树兴趣班开展了师生互动座谈交流活动。柑橘资源与种质创新团队、园艺作物繁殖特性与分子设计团队、柑橘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团队、园艺产品感官与消费者体验团队、柿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团队、果树栽培团队等六个科研团队依次与学员们展开深入交流。
叶俊丽副研究员与谢宗周研究员以‘棕橙’、山金柑等特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为例,详细介绍了柑橘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团队的研究方向与科研思路。园艺作物繁殖特性与分子设计团队中,徐远涛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柑橘基因组与遗传改良课题组在柑橘基因组研究、分子育种及品质改良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张飞教授由浅入深地讲述了其在柑橘油胞发育与精油合成通路调控研究中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努力奋斗;康春颖教授课题组成员则全面介绍了草莓课题组的研究亮点与最新进展。伍小萌教授围绕胞质杂种,介绍了柑橘细胞工程与遗传改良团队的攻关方向与研究进展;园艺产品感官与消费者体验团队徐娟教授与陈嘉景副教授分别以类黄酮代谢基础研究、γ-松油烯对人体感官偏好与植物防御的不同影响为例,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进展;陈文兴副教授由柿子的分类引入,介绍了其团队在甜柿自然脱涩方面的前沿成果与未来规划;果树栽培团队的李春龙教授与刘军伟教授分别结合柑橘和桃的栽培痛点与技术难点,介绍了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内容。学员们在各位老师的分享中深入了解了不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积极提问交流,在互动中探索自身的学术兴趣。
各团队老师与学员们互动交流
互动座谈交流结束后,屈晓璐研究员带领学员们参观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台,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布局、先进设备及日常管理,展示了实验室优越的科研条件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员们对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老师向学员们介绍实验室基本情况
7月3日晚,兴趣班开展了师生一对一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师生双向深入了解。学员们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意向导师,就具体研究内容、课题进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并积极向老师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创新思考。老师们也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为后续的沟通合作奠定基础。
7月4日上午,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团队的朱峰研究员和王鹏蔚教授分别介绍了其团队研究方向与课题组具体情况。
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团队老师介绍研究方向
座谈交流环节结束后,学员们依次发言,分享了参加此次果树兴趣班的收获与感想。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我校果树学科研团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获得了与意向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特别感谢各位老师为本次活动的精心筹备和辛勤付出。
学员们发表感言
发言结束后,与会老师们为参会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并合影留念,果树暑期兴趣班圆满落下帷幕。
第十一届果树学暑期兴趣班师生合影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愿每位学员都能怀揣热爱,笃定前行,在追梦的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文字:廖美玲 张雨露 袁曦
图片:林景灿 李奇玥
审核:刘军伟 郑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