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将课堂搬进产业链:华农果树学子深入湖北果乡,探寻科技兴农的“中国答案”
时间:2025-09-09

2025年9月1日至3日,园艺林学学院园艺2023级果树产业技术精英模块11名本科生,在果树系主任、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刘军伟老师和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解凯东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北省多个果树(柑橘和桃)产业核心产区,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实习。这群果树方向的“新果人”首次走出校园,深入产业一线,通过对6个代表性基地的实地参访,全面认知了果树从品种选育、智慧栽培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

这是一次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的实践教学,也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现场课。学生们不仅看到了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果业,更理解了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中国果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站:三湖农——智能化分拣与生态果园的现代化实践

实习首日,团队抵达江陵县三湖黄桃分拣中心。企业负责人刘子富老师系统介绍了‘锦绣’黄桃智能化分拣的全流程,包括基于光谱技术的糖酸度检测、智能称重分级和自动化包装流程。他特别提到,在政府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企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管理的跨越,显著提升了产品商品化率和市场竞争力。

随后,师生走进黄桃种植基地,实地观察“Y”形树形的应用效果。该树形不仅通风透光好、便于机械作业,更是高产出的关键保障。现场技术人员演示了生草栽培模式的实际效果——茂盛的草被有效降低地表温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并延长了果实的货架期,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学们围绕果树修剪、病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与农场负责人开展了热烈交流。“真正看到了技术和模式如何改变一个传统产业。”郭晋绵同学在实习日志中写道。

第二站:吉吉村——一个贫困村的产业逆袭与乡村振兴实践

当日下午,团队来到枝江市仙女镇吉吉村——一个从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村跃升为2018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柑橘产业链国家4A级旅游区的典型。村党支部书记、桔缘柑桔合作社负责人周代年老师动情地分享了该村脱贫致富的历程:以柑橘和夷陵牛为核心产业,延伸至加工、电商销售与乡村旅游,构建了多元融合的产业体系,有效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同学们实地参观了村子里的数字果园,了解物联网设备如何实时监测果园环境参数;在桔缘柑桔专业合作社,详细考察了专家工作站、新品种试验基地和现代化果品采后处理中心。据介绍,该工作站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成功引进了14个柑橘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评价,其中4个已实现高效转化和推广。“一棵柑橘树,真的可以振兴一个村庄。”秦绪博同学感慨道。

第三站:湖北仟红农业科技公司——数字化育苗4.0与农业“芯片”的创新突破

9月2日上午,团队前往湖北仟红农业科技公司。途中,解凯东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宜昌柑橘产业的整体概况。抵达后,在公司赵丽晗主任的带领下,师生系统参观了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的“三园三圃”,深入了解新品种选育与机械化育苗的关键技术环节。

公司以数字化育苗4.0为核心,建有3套虫情自动监测系统和32处数字农业监控点,实现了从基质混配、容器育苗到水肥滴灌的全程机械化操作。这种现代化的育苗方式不仅实现了全年不间断栽种、移栽不伤根系,还通过大苗移栽等技术有效缩短果树童期,明显提升苗木的整体品质与抗逆性。“苗木是果业的芯片,这里做的就是‘芯片’的创新。”赵老师介绍道。同学们对高度标准化的育苗流程和科技赋能潜力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站:宜昌农科院土城乡基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最前一公里”

下午,师生赴宜昌市农业科学院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基地继续参观学习。副院长廖文月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宜昌作为全国重要柑橘生产基地,在柑橘分选、加工及采后贮藏等环节的产业发展现状。他特别强调,宜昌柑橘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华中农业大学师生长期以来的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撑密不可分,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助力果农增收与国家柑橘产业竞争力提升。

在研究院的试验基地,学生们观摩了新品种区域试验、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等内容,了解到农业科技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解决产业中的真问题。“原来每一项轻简技术的背后,都是科研人员长期的坚守与迭代。” 梁艺馨同学感叹道。

第五站:国家柑橘良种繁育中心秭归试验站——破解山地果业发展瓶颈的探索

9月3日,团队奔赴秭归县。途中,秭归县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程欢老师与解凯东老师就秭归脐橙产业发展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介绍,秭归依托三峡库区独特的冬季水温调节效应形成的小气候优势,成功种植以‘伦晚’为代表的晚熟柑橘品种,并形成了按海拔高度布局的差异化脐橙种植模式:350米以下种晚熟品种、350-500米种中熟品种、500-600米种早熟品种,高海拔区域则发展柿子等落叶果树和高山蔬菜,实现多产业互补。

然而,产业也面临严峻挑战:山地地形陡峭制约机械化应用、劳动力老龄化日益严重、8-10月份品种空缺问题尚未解决……为此,秭归正积极探索轻简化机械如无人机运输、轨道运输车等,以缓解人力和运输压力,同时深化农旅融合,挖掘屈原文化内涵,提升产业附加值。“这里的实践为全国山区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解决思路”解凯东点评道。

第六站:秭归县水田坝乡龙口村——农旅融合培育“亿元村”的典范

逆江而上,师生们抵达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水田坝乡龙口村。该村是秭归县著名的脐橙产业“亿元村”之一,依托三峡库区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伦晚’脐橙核心产区地位,成功打造了三峡橙谷·吒溪河景区,将柑橘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村内,“柑橘十法”壁画生动展示了科研人员与果农的智慧结晶;一江春水,两岸橙香,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蓬勃的产业图景相得益彰。通过文旅赋能,龙口村有效提升了柑橘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形成了“以旅促农、以农强旅”的良性发展格局,成为秭归“四季鲜橙”产业奇迹的生动缩影。在龙口村长江河畔,师生们庄重瞻仰了由当地村民自发为我校果树学科奠基人、“橘翁”章文才老先生所立的雕像。这尊背倚长江、面向橘山的塑像,不仅静默诉说着一位科学家毕生躬耕果业、心系民生的深厚情怀,更承载着万千因柑橘而脱贫致富的果农对他无尽的敬意与感激。

实习尾声,师生参观了三峡移民博物馆,深入了解秭归因三峡工程带来的历史变迁与移民文化,感受这片土地上人民顾全大局、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为本次产业实习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色。


实习总结:深化产业认知,坚定专业信念

本次教学实习紧密结合果树专业课程内容,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与互动研讨,使学生们全方位了解了现代果业的发展动态与前沿实践。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实习极大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对果树全产业链的认知与把握,进一步坚定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信念与使命担当。

“产业模块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产区、读懂产业”带队教师刘军伟总结道,“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国农业的现状与未来,他们才能成为推动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文字:郭晋绵、柯心妍、解凯东

图片:23级果树产业班

审核:刘军伟  傅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