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教师节特别访谈|以师者匠心,照亮学子成长之路
时间:2025-09-10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进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对话柴利军、傅小鹏、余志、胡惠蓉、张佳琪五位典范教师。他们中既有“师德标兵”,也有教学质量奖获得者,更有全国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在访谈中,五位教师用生动的育人故事与真挚的教育感悟,诠释着“心有大我、言为士则、启智润心”的教育家精神,为这个教师节写下温暖注脚。

以茶养德,以花育人

深谙茶学“以茶养德”传统的余志老师,搭建起“茶园-实验室-市场”三位一体实践平台,主导建设了“茶叶加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课程,破解传统教学场景受限难题。“引入茶农致富案例,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让学生体会知识服务产业,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走进行业头部企业,让大家直观感受产业发展动态与前沿技术,实现 “顶天立地” 的育人效果。茶叶是一片神奇的树叶,秉承以茶养德、以德育人”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

余志老师实践教学(余志 供图)

胡惠蓉老师则在花卉学教学领域不断求新,以独特教法与教育思考展现育人智慧。她在《花卉学》教学中常破常规,在课堂上,她从诗经的“中国爱情花——芍药”讲到“中国母亲花——萱草”,又从“萱草思亲”讲到“葵心向日”的“端午忠诚花——蜀葵”;独创“兰水浆叶一宿球木”的分类秩序解决了多年混乱的综合分类判别难题,用“剖腹”“向伤生长”形象地解说水仙雕刻的技术与原理;疫情期间,由于没法外出,她又创新了独特的“定向越野式”实习,组织学生在校内打卡完成实践任务;同时,她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持慕课建设使课程触达数万学习者,还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以分享科研实践到解读顶刊成果等方式带领学生探索新知,让教学始终扎根实践与学术前沿。

胡惠蓉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践(胡惠蓉 供图)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是师者亦是学者”,这是傅小鹏对自己教学状态的诠释。尽管是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博士生导师,傅小鹏的《花卉学》课堂依旧是常上常新。从最初任教时的胆怯,到如今成为“教学质量一等奖”的获得者,傅小鹏从不懈怠地巩固旧知,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总是在第一时间接触了解前沿进展。因此,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傅小鹏永远是学习路上的行者。“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相比于教室,傅小鹏更喜欢实验室、基地这些“第二课堂”,可以借此近距离接触每一位学生,可以与学生唠家常、谈谈心,在“心与心的贴近”过程中给予每一位学生正向引导。“傅老师是‘严师’,更是‘慈师’,重教书,更重育人。”学生关会林如是说。

傅小鹏与学生沟通交流(傅小鹏 供图)

“对于我而言,教学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以学生为本”,张佳琪用自身的付出践行着这一原则。教材的传承与创新寄托着师生情、校园情、文化情和学业情的传承与融合,此为“以花怡情”;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促思,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促学,此为“以花益智”;实地调研,在深入自然的实践中感悟与磨炼,此为“以花健体”;科教融合,鼓励学生进行高阶探索,追寻梦想,此为“以花全人”。正是这样“四花并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记录花卉生长中感悟生命——如今,张佳琪的学生石戈辉的悬铃木研究登上《PNAS》,还成为了高校教师,延续着“以花育人”的薪火。

张佳琪实验教学(张佳琪 供图)

播志育心,琢己启智

柴利军始终坚持“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的育人理念。

他乐于“播种”。柴利军经常去中小学校科普园艺知识,他认为:“学生们爱一行,再干一行,这样他们内心驱动力就更强。”他将章文才先生的爱国精神融入《柑橘学》思政课堂,让学生懂农业、爱农村;还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们了解钟扬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知农爱农的新型科研人才。

他勤于“自琢”。“学生有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有一车水。”柴利军以好奇心保持自己的进步姿态,一面不断学习,丰富各方面知识,主动探索未知;一面不断从学生身上汲取能量,获取灵感。严建兵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题为《在变化中勇毅前行》的讲话使他颇有感触:“学生要识变、应变、谋变、转变,我们导师更是如此。”

柴利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柴利军 供图)

他敢于“放手”。柴利军经常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给予学生研究具体细节的充分自主权,激发多维度、多学科主动学习的动力;还设立了“责任田”制度,让学生“手上磨出茧子、脚下沾满泥土”。此外,他还“授人以渔”,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并对课题大方向进行指导和把控,帮助准确定位研究重心,同时还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学通社记者:郭晋绵    谢乃源    琚伊琳

审核人:龙健飞 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