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学信息  >  正文

【本】厚土培根,三色育人——园艺林学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时间:2025-08-21

园艺林学学院积淀百年农林教育底蕴现有园艺、园林、林学、风景园林、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6 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园艺、园林、风景园林),省级一流专业3个(林学、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园艺和园林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强农兴农时代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办学导向,将本科教育教学作为核心驱动力,围绕“四新”建设目标,构建红色思政铸魂、绿色创新驱动、橙色产业赋能的三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园艺拔尖创新人才

一、红色铸魂筑牢育人根基

党建领航,融合育人

学院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院、教书育人全过程将本科教育质量作为生命线,纳入党委会第一议题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构建“学院党委统筹-学科团队研议-学术委员会评审-党政联席会落实”的治理闭环,形成“党委把方向、党政分工协作、学系支部抓落实工作格局。将红色引领、生态文明、美育润心、创新创业、数字素养系统融入课程体系与第二课堂。推行支部建在科研一线模式,指导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学院年均组织理论学习200余场次,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精读精讲90余场、大学生周四理论学习日20余场、党支部三会一课100余场。果树学研究生第六党支部创新政治能力+学术能力双提升教育体系,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思政铸魂五艺融通

学院推动思政进专业、科研进课堂、实践进基地”,把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贯通设计、协同推进,构建“课程为体、实践为魂、文化为根”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打造新华网思政课程6。依托农林五艺五融机制,将园艺、茶艺、花艺、画艺、林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通过院室、师生、科教、产研、管服五个维度的深度联动,实现学生从课堂到田间、从实验室到企业的无缝衔接。学院每年选聘100红色导师联系1000名学生,开展百余场思政主题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打造与信仰对话特色党课、园林榜样景园学堂学院品牌活动培养“三农情怀与生态文明理念。育人成效显著,80%的本科毕业生投身农林领域,先后培育了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体、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先进典型。

undefined

(红色导师系列分享活动)

文化浸润,清风化人

构建科普传播、实践体验、价值引领文化体系。品牌活动狮山园艺节连续多年成功举办向公众开展园艺科普,获《人民日报12家校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创作廉洁教育短片《橘翁下乡》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感召学子,获评教育部优秀廉政作品。打造听香园康养园艺实践教学基地,联合附属学校开展虚拟仿真科普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劳作体验中厚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追求。

undefined

狮山园艺节活动


二、绿色赋能重塑育人生态

体系重构,前瞻布局

聚焦智慧园艺前沿发展,依托园艺、园林、风景园林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完成涵盖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产业应用的知识图谱建设,锚定各专业知识脉络与技术关联,梳理核心知识点,为课程体系升级奠定扎实基础。突出培养方案模块化,做到一人一策。园艺专业设置基础理论精英、产业技术英才、综合素质拓展、康养园艺等4个模块,园林专业设植物学和设计2个模块,模块化实现小班教学,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程运江院长领衔的相关改革成果《新时代卓越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新编制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中,学院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新增数智化课程拓宽特色选修模块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知识图谱的系统构建与培养方案的优化,为智慧园艺课程体系升级提供了清晰内容坐标实施路径,有力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专业能力图谱建设成果展示会)

课程改革,资源赋能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驱动,学院深化课程改革,建成《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等10门课程知识图谱,开发《大树移栽虚拟仿真实验》《甜柿建园与智能化栽培管理技术》等 6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运用3D建模、场景交互等技术打破田间实践时空限制。学院累计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五年来主编规划教材52部,出版2550多所高校采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果树系教研室、园林系教研室等获得省优秀教研室等荣誉

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依托暑期社会实践、与岗位科学家同行等活动品牌,学院带领学生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开展实践学习,在实地实景中坚定爱党忧党、护党兴党的信念,学院连续获评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学院以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专项任务项目立项为抓手,带领学生深入一线,开展志愿服务与园艺科普,指导学生志愿团队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志愿公益创造营,在第六届湖北省高校与绿同行微公益环保创意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相关事迹获得央视网、湖北经视等平台的关注与报道,学院获评学校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undefined

张瑜服务队开展与绿同行系列活动

平台支撑,虚实融合

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数智平台集群,为人才培养提供硬核支撑。国家数字果园创新分中心配备农事管理系统、表型机器人、AI 病虫害诊断设备等 20 余台套产业级装备,实现育种栽培采后处理全链条数字化教学;两座智慧育种工厂搭载温光水气肥自动调控系统,替代传统设备实现精准化培育教学;新增2000平方米数字化实践场地,集成 VR/AR 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柑橘倍性育种、智能温室建造、花园搭建等沉浸式实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现实产业核心技能。《标准地调查与树干解析》《大树移栽工程》等虚拟仿真课程服务全国30余所高校1.5万人次,获评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优秀案例。

三、橙色砺行彰显育人实效

双创育人,赛教融合

学院年均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覆盖95%以上学生近三年国家级立项53项、省级168项。推行一专业一赛事模式,常态化开展果树嫁接与修剪、蔬菜栽培、插花艺术、茶叶加工与茶艺表演、微花园设计、植物识别等技能竞赛活动。指导学生获世界景观建筑师协会(WLA)国际学生设计竞赛全国园艺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获批国家专利2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蔬菜栽培技能竞赛)

产教协同,双向赋能

深化产科教协同机制,建成省级现代园艺产业学院,实施251工程20个省,50个产学研基地,100名校外导师),开发93门产教融合课程,持续夯实产教融合的资源沉淀与机制基础,通过优质校外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产区企业,在真实场景中丰富专业认知与实践体验,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与双向赋能。

科技兴农,产业振兴

学院坚持“技术可行与经济可行相统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多维度服务乡村振兴。攻克细胞融合、晚熟种质等关键“卡脖子”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超1000万亩。牵头规划我国柑橘“两纵两横”优势产业带,实现“四季有鲜橙”,推动我国柑橘产量跃居全球首位;自主创制出以单项品种转化金额超5000万元的倍味美番茄、入选2024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产品的宗橙为代表的特色品种32个。60年来历经四代科学家接力帮扶,助力秭归脐橙产业年销售额超35亿元,助力赣南脐橙成为全球最大脐橙生产基地,品牌价值达691.4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第五。通过集成应用品种创制、采后保鲜、终端风味调控等新技术,引导"----"全链协作,近五年转化科技成果50余项,实现了从技术突围到产业振兴的担当。

人才反哺,辐射兴农

与地方农科院共建院士工作站、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构建科研项目同研+技术推广同行+科技成果同转的地方科研院所骨干培育体系。培育宜昌柑橘所80%、赣南柑橘所70%的农技人员培训大批具有较强种植和栽培管理技术的一线果树能手。承担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项目,近三年培训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果树蔬菜领域头雁人才800余名,建立科技小院20余个,辐射带动农户6万余人。

从红色基因铸魂、绿色科技赋能到橙色产业砺剑,学院构建了贯通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创新驱动的育人生态系统。在“四新”建设征程中,学院将持续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园艺林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