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本研实践团队在黄远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援藏企业一线与藏族同胞家里,了解他们一道谋发展共进步的故事、对雅江流域及其支流多雄河流域土壤进行取样并对合理施肥提出建议、看望扎根基层的华农毕业生张玉婷等人,切身感悟他们在青藏高原发扬的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老西藏精神。
重返雪域高原,再续援藏之情
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的本研实践团队4名成员抵达西藏山南,山南是藏源之地,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同时也是湖北对口援藏市,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
据悉,实践成员郑北平是第二次入藏,第一次是在2022年得益于导师黄远援藏的契机,在山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援藏生活,并参与了抗疫志愿活动。此次携手本研实践团再到山南,实践成员克服高反挑战后,第一时间深入设施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研,分别去了西藏跃林创建科技有限公司、西藏德堂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了解了公司多年来在高原设施栽培与带动当地乡村振兴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就,并通过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座谈讨论了企业育苗技术及种植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手把手进行了示范和指导。
团队成员为藏族同胞教授甜瓜嫁接育苗技术(通讯员 赵少民 摄)
受访援藏企业家胡甲魁先生表示:“华农的师生来一次不容易,我们进行了多年的高原栽培,但说白了生产全靠经验,对土壤的不了解导致盲目施肥,对品种的盲目选择导致一系列成本的增加,没有地方的设施栽培标准,你们对土壤的分析将对我们日后的施肥提供一个参考,并希望有机会来华中农业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和进行校企合作”;当地藏族同胞罗布平措表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援藏企业来支援西藏发展,我们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了”。
团队成员为援藏企业设计的畦垄布局及不同蔬菜栽培的株距(通讯员 赵少民 摄)
科研助力产业 促进民族团结
随后,团队成员前往了雅鲁藏布江江畔及其支流多雄河东岸河谷小盆地的多颇章乡,分别在马铃薯田、春油菜田、冬小麦田采集土壤样品,又去了乃东5-6年日光温室采集土壤。团队指导老师黄远和赵少民表示“土壤采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为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酸碱度、养分含量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后续这些土壤样品将送回华农进行分析,从而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团队成员在雅江支流多雄河流域大田取样(通讯员 赵少民 摄)
探访华农校友,传颂奉献精神
最后,实践团一行人来到了琼结县琼结镇人民政府,看望了在此坚守六年的华农校友张玉婷,张玉婷热情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她日常工作的地方,并详细地讲解了她在这里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点一滴地去克服。从初来时的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到工作中的重重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她都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一应对。张玉婷说“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她都会想起自己来到这里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为了祖国边疆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成员探望在桑日县工作的华农校友王美霞(中间)(通讯员 赵少民 摄)
同样选择边疆基层党政工作的校友还有2023届毕业生王美霞,她在山南市桑日县绒乡,研究生毕业后不顾亲戚朋友的劝说,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西藏。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华中农业大学校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
探望结束之际实践成员纷纷表示,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够像师姐们一样,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回去之后也将积极宣传西藏的发展变化和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郑北平
图片:赵少民
审核:肖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