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日,我院“湖光声景中的健康密码—东湖绿道视听环境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武汉东湖绿道开展实地调研。通过问卷发放、现场访谈及声环境监测,团队高效完成问卷收集工作,并整合游客意见,为优化绿道视听环境提供实证依据。
当日上午,团队成员深入各监测点,8个测点分别为入口处、九女墩、音乐广场、湿地公园、热气球区、磨山广场、城门、樱花园,分组进行调研。团队成员围绕《视听环境感知评价问卷》及《视听环境情绪感知问卷》展开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景观舒适度、噪声干扰度、声景偏好等指标,并针对老年游客及青少年群体采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术语,确保交流沟通与数据填写的高效性。
截至当日,团队累计发放有效问卷893份,覆盖各年龄段人群。其中,入口处发放120份,九女墩发放120份,音乐广场115份,湿地公园88份,热气球区120份,磨山广场120份,城门96份,樱花园114份。据团队成员分析,问卷发放数量的差异可能与各区域人流量、游客停留时长及场景开放性有关——九女墩与磨山广场因场地开阔、活动丰富,吸引更多游客驻足;城门作为过渡区域,游客流动较快,不易进行问卷的发放;樱花园则因季节性景观特点,部分时段游客密度较低。
同时,有多位游客在访谈时提出具体建议:52岁的王女士希望在休息区的遮阳设施能够更多;20岁的大学生王同学建议能在音乐广场增加自然声与人工音乐的融合表演;63岁的退休教师张爷爷则表示磨山广场处的车流量大,噪声较大,希望能种植更多阻挡声音的植物。
团队负责人谢欣表示,未来12天内,团队将在周边不同公园等地点持续结合仪器监测与公众参与,整合多源数据,重点提出“分时段声环境管理”、“多功能空间设计”等策略,解决游客集中反映的声景协调、活动分区等问题,为城市绿色空间健康效益提升提供决策参考。
文字:张涵砚、林睿萱
图片:林睿萱、谢欣、傅昕雨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