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3日,实践团队在解放公园推进主观感受调研,295份问卷与深度访谈揭示了“市民日常使用”与“空间设计”的深层关联:遮阳效果、绿化密度与活动设施的匹配度,成为影响舒适度的关键,这为“公园城市”建设中“日常空间精细化改造”提供了直接依据。
与东湖绿道覆盖“各年龄段游客”不同,解放公园的受访者中70%为周边居民,且超六成”每周来3次以上”,其反馈更聚焦”高频使用场景的体验细节”。团队在宁馨园、科普馆、步月塔、体育馆、嘉卉广场5个监测点的调研显示:
体育馆区域因“悬铃木+地形遮阳”成为“人气王”:74份问卷中,90%的受访者提到“树荫密、不晒”是选择在此锻炼的主因。正在打羽毛球的张先生说“夏天下午3点来都不觉得热,比家里空调房舒服”,而现代化场馆与自然遮阳的结合,让这里成为“运动+纳凉”的复合空间,区别于东湖绿道音乐广场对“声景融合”的关注;嘉卉广场则暴露“设计短板”:53份问卷集中反映“绿化稀疏+阳光直射”——一位带孙儿的奶奶指着地面说“石板地晒得烫脚,坐都坐不住”,监测显示正午时分该区域地表温度比体育馆高5-7℃,绿化覆盖率不足是核心问题;科普馆周边因“动静分区清晰”获好评:家长带孩子参观时,既能听到馆内的讲解声,又能透过窗户听到远处的鸟鸣,一位妈妈说“孩子在这既能学知识,又不觉得吵,比去商场舒服”,体现了“教育空间”对视听环境的特殊需求;步月塔下的“低噪社交”现象:多位老人在此下棋、聊天,声音控制在“彼此能听见又不扰民”的范围,一位老人总结“公园就该这样,各玩各的,互不打扰”,反映出长期使用者对“声景默契”的自然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很少提及“景观美观度”,更多关注“实用性”——如“健身区能不能加些树荫”“入口处广播能不能调小声点”,这与东湖游客对“湖光山色观赏性”的关注形成鲜明对比。
团队负责人谢欣表示,后续将结合这些“日常化诉求”,在优化报告中重点提出“绿化密度分区域设计”“活动空间微地形改造”等建议,让解放公园这颗“城市绿肺”更贴合市民的“呼吸节奏”。
经过两日的调研,渐渐品出了两种绿空间里的声景滋味:东湖绿道的游客总在琢磨 “湖风里的音乐够不够熨帖”,解放公园的老伙计们却更操心“广场舞的鼓点别吵了树荫下打盹的老张”。这里的舒服,从不是景区式的精致摆盘,而是街坊们在晨练的太极剑影里、晚遛的婴儿车辙里,慢慢熬出来的过日子的分寸。
文字:梁育焜、王靖程、谢欣
图片:林睿萱、梁育焜、张涵砚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