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5日,我院“湖光声景中的健康密码”实践团队走进武汉首义公园,开启对历史文化空间的视听环境调研。与东湖绿道的“自然+游览”、解放公园的“日常+休闲”不同,这里的声景藏着更复杂的“历史刻度”——黄鹤楼的喧嚣、抱冰堂的静谧、烈士堂的肃穆,三种截然不同的视听场域,正等待被解码。
作为承载武汉近代历史记忆的核心空间,首义公园与前两处调研地有着本质区别:它既是市民晨练散步的“社区后花园”,更是黄鹤楼、抱冰堂、烈士堂等历史遗迹的“文化容器”。这里的视听环境不仅影响舒适度,更直接关联历史氛围的感知——比如烈士堂前的低语是否应被守护?黄鹤楼的游客喧闹是否会冲淡古迹的厚重?这些问题,让调研跳出了“单纯优化体验”的框架,转向如何让声音与历史场景和谐对话。
当日的客观监测数据,因历史场景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规律:黄鹤楼作为“自然与人文的叠加场”,植被繁茂却挡不住密集的游客交谈声、导游讲解器的提示音,监测显示其噪声值虽与东湖绿道音乐广场相近,但声音构成完全不同——前者是流动的游览声,后者是融合的音景。一位举着相机的游客笑称:“想拍张安静的黄鹤楼,得等好几拨人走过”,折射出“热门古迹”的视听矛盾;抱冰堂作为半开放历史建筑,人工园林的修剪频次与参观路线设计影响着声景——这里的噪声主要来自零星的讲解声与风吹树叶的沙沙声,管理员提到:“每周会调整一次灌木丛密度,既不遮挡建筑,又能稍微挡挡远处的杂音”,体现了文化保护优先的声景管理思路;烈士堂则是“肃穆感主导的低噪场域”,监测显示其噪声值为全园最低,甚至低于解放公园的林荫步道。并非人为管控,而是参观者自然形成的“声景默契”——一位前来献花的老人说:“到了这儿,说话声自己就小了”,这种“无声的敬畏”是前两处调研地从未出现的现象。
团队成员在记录数据时发现,这里的“健康效益”也多了一层含义:除了身体的舒适,更有精神的共鸣——有市民在抱冰堂前驻足时说“听着鸟叫看老建筑,心里踏实”,这种感受,与东湖绿道的“放松”、解放公园的“自在”,共同构成了城市绿空间健康价值的三重维度。
接下来,团队将针对性探究游客对“古迹声景适配度”的感知——比如“在烈士堂附近,多大的声音会让人觉得不适”“黄鹤楼的自然声与人文声,怎样搭配更显历史厚重”。这些答案,终将汇入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数据库,让历史的回声与当代的喧嚣,在首义公园找到最恰当的相处方式。
文字:傅昕雨、谢欣、朱晓攀
图片:谢欣、张涵砚、林睿萱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