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学子走访天池山农户,共话土豆“致富经”
时间:2025-07-09

【核心提示】2025年7月5日,清晨的天池山云雾缭绕,露水未干。实践团队早早出发,深入村庄,探访当地马铃薯种植户,了解恩施小土豆的产业发展现状。团队当日共完成13户农户的走访,回收有效问卷28份,农户们的热情招待和积极配合让访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传统种植户淳朴勤劳的秉性与对产业的热忱,同时收集到了大量关于种植技术、市场销路的一手资料。

坚守与传承:老劳模的土豆情怀

在张发万爷爷家中,团队成员见到了这位上世纪80年代的“优秀劳动模范”。如今已退休多年的张爷爷,依然坚持种植一亩马铃薯,既满足自家需求,也供应市场。他自豪地向团队展示刚刚收回来的300多斤“马尔科”土豆,金黄饱满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清香。 

张爷爷回忆,上世纪70年代,天池山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学校,他毕业后留在当地研究所工作,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了马铃薯种植和研究。谈起如今的种植技术, 他感慨万千:“过去种土豆只求产量,现在更注重品质。”他特别提到,如今播种时在坑里放入特效药,既能驱赶蚂蚁,又不伤害土豆,技术改良让种植更加科学高效。在谈到市场行情时,张爷爷介绍,“马尔科”马铃薯因其品质优良,市场认可度高,价格稳定在每斤1.5元~2元,甚至出现农科所提前预订、供不应求的情况。去年市场行情较好,而今年降水量偏少,晚疫病发生率降低,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临别时,张爷爷特意挑选了几个最大的土豆送给团队:“带回去尝尝,这才是真正的天池山味道!"捧着带着温度的土豆,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一位老农技工作者对土地的眷恋与对产业发展的热忱。

科技赋能:小土豆变身“致富金豆”

随后,团队采访了另一位种植户邓源金。他种植“马尔科”马铃薯已有多年经验,尽管该品种产量不算最高,但因其口感好、抗氧化能力强,切开后不易变黑,深受市场欢迎。邓源金介绍,除了有传统的专人上门收购作为销售渠道外,他还尝试通过抖音等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在病害防治方面,邓源金向团队展示了常用的农药,如唑醚·代森联等抗菌剂,并提到多在雨后施药,每年防治一次,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 

政策助力:品牌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恩施市高度重视“恩施小土豆”品牌建设。 2024年5月20日“国际马铃薯日”期间,三岔镇举办了“恩施土豆花儿开”大型文旅推介活动,集中展示马铃薯产业及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广的双重推动下,“恩施小土豆”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致富金豆”。

从天池山的田间地头到市场的餐桌,恩施小土豆的故事饱含土地的深情与农人的智慧。在一代代科研人员和种植户的接力奋斗下,科技不断赋能农业,小土豆不仅产量提升,品质也日益优化。这颗“致富金豆”正以其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实践团队表示,此次走访不仅深化了对农业产业升级的认知,更从农户身上汲取了扎根基层、创新发展的实践力量,后续将整理调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文字:王之欣

图片:邓祎珂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