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5年7月4日,为响应国家马铃薯产业战略规划,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薯"写未来团队在蔡兴奎教授、农业科学研究所陈火云所长等专家带领下,走进恩施天池山马铃薯实验基地,系统学习马铃薯全产业链科研创新成果。此次活动聚焦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脱毒种薯生产等核心领域,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深化团队对马铃薯产业科技前沿的认知。
活动伊始,蔡兴奎教授和基地技术负责人宋威武研究员向团队详细介绍天池山基地的发展历程及华中农业大学最早与天池山基地的联结。他们提到,天池山马铃薯基地的建立凝聚着谢从华教授数十年的心血——1981年,谢教授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来到恩施天池山农科所,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并成功建立了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随后又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投身教育事业,为马铃薯遗传育种方向输送了许多人才。从一个人、一片地,到一个成熟的科研基地,到一个学科的建立。可以说是华农改变了这里,也可以说这里是华农开启马铃薯学科系统化研究的起点。自此之后,华中农业大学与天池山马铃薯基地保持着紧密合作,每年都有师生前来调研学习,传承科研薪火,续写农业创新改革新篇章。
接着,团队深入杂交育种大棚观摩实操。宋威武研究员现场演示人工杂交授粉技术,重点介绍砾石基质栽培与滴灌系统的协同创新,发挥砾石透气优势,又借助滴灌精准控肥,从源头上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育种工作是一个漫长又繁杂的过程:十万颗杂交种子历经十年筛选,每轮淘汰超80%的植株,最终才能育成1个新品种。
在茄科抗逆试验田,蔡兴奎副教授带领团队开启基因育种新视野:"传统思路聚焦马铃薯自身抗性筛选,如今我们尝试将野生茄科植物的抗病基因导入栽培种。"他展示的抗晚疫病材料已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获得稳定株系,在连续三年田间试验中表现出优异抗性。
接着,在微型种薯培育大棚,蔡兴奎副教授详解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受蚜虫传毒影响,马铃薯病毒逐年累积,导致产量衰减30%-50%。微型种薯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获得,单颗仅3-5克,既保证种性纯度,又便于长途运输。团队现场观摩了机械脱毒试验线,尽管当前存活率约65%,但蔡教授表示:一旦技术成熟,将使脱毒种薯生产成本降低50%,对山区种薯普及具有里程碑意义。
活动尾声,蔡兴奎教授以产业链图谱为蓝本,剖析了种薯生产、种植管理、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痛点:"我们现在接触的仅是产业冰山一角,从基因编辑到智慧农业,每个领域都需要沉下心深耕。"他鼓励团队成员以问题为导向,在未来实践中夯实"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能力。
本次基地研学活动不仅展现了马铃薯科研"从0到1"的突破历程,更揭示了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的融合路径。"薯"写未来团队表示,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为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邓祎珂、张俊磊、李双岐、王之欣
摄影:邓祎珂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