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公园的细语:街坊心声里的空间诗行——我院赴湖北省武汉市实践团于首义公园进行视听环境问卷调查及分析工作
时间:2025-07-09

【核心提示】七月的首义公园,枝叶缝隙间流淌着市民对环境感受的细腻丈量。我院实践团在此展开视听环境探访,524份问卷与深度对话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空间生活图景,五大监测点(抱冰堂112份、烈士祠118份、黄鹤楼180份、李书城故居104份、龙华寺100份)的差异数据,悄然勾勒出公共空间地点与功能的多样适配。

黄鹤楼测点以180份问卷独占鳌头,62%的受访者为年轻游客,多为假期首次踏足,他们更在意“取景框是否干净”“故事讲解是否动人”;而烈士祠与李书城故居的受访者中,超八成是每周常客,“石凳是否背风”“步道是否防滑”才是对他们更落到实处的日常需求。

同一方天地,因使用目的迥异,主观感受也因人而异。抱冰堂旁的健身区,挥拍的张叔叔擦着汗笑:“音乐越响,球打得越带劲!”一位已退休的教授爷爷更是提出应增设运动区域和设施,不能因为场地问题让公园少了活力。而倚着长椅小憩的孙婆婆却皱眉:“音乐声音震得骨头发麻,打个盹都不安生。”龙华寺后的小径因绿荫如盖,成了遛狗者的桃源,牵着金毛的王先生眯眼笑:“这儿人少树密,让小狗撒欢正合适。”但推着婴儿车的刘女士却低头盯着路面:“狗粪清理不够及时,带着孩子太糟心。”

常来散步的杨阿姨与在抱冰堂调研的团队成员畅谈许久:“首义公园和黄鹤楼该修条步道串起来,游客就不用绕远路了;这展馆里得安排些讲解员,不然文物冷冰冰;亭子旁该多添些运动设施,别只摆石凳太单调;绿色植物倒是十分茂密,但色彩单调,该多种些花卉,四季都有香。”针对“流水曲觞”景点,退休教师郑爷爷指着展牌直摇头:“写王维《山居秋暝》是错的,这典故该溯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首义公园的探访,如一柄铜镜,映出老牌公共空间的转型困局——历史维度如何与现代科技共舞?日常使用者与游客的期待如何调和?团队成员讨论后总结,后续优化需聚焦三点:“分时段控制音量,譬如健身区晨间音乐限频;不同功能空间划分界限,譬如遛狗区与休憩区用绿篱相隔;传统文化结合科技复现,譬如为流水曲觞引溪注景,添加AR导览带领游客观赏交流。”

恰如公园广场上对弈的赵爷爷所言:“公园得让大伙都融进去、乐起来!”这儿的舒意,终究要与人们的感受相应,落在一方能倚的石凳、一声不扰的鸟鸣、一处文化对味的景致里。

文字:张涵砚、林睿萱、乾浩浩

图片:张涵砚、林睿萱、傅昕雨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