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9日,我院“湖光声景中的健康密码”实践团队重新返回东湖进行最后的收官调研。为弥补本次调查中人文与自然景观问卷分配失衡的问题,调查主要在历史景观磨山景区周边开展,通过访谈与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并总结游客对该景区视听环境的感受及改善建议。
东湖磨山景区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楚风浓郁醇厚,楚韵精妙雅致,是外地游客探寻楚文化魅力的必到之地。其中前来观赏的外地游客占绝大多数,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游客表示“自己第一次来东湖,是外地人”。相较于解放公园步月塔定时响起的新疆民族音乐与相伴起舞的爷爷奶奶,在古朴城门下进进出出的则是载满外来旅客的各色观光车。
磨山景区对于旅客多次游玩吸引力较低的原因错综复杂,首先是作为历史文化景区,楚城、楚天台、楚才园等核心景观长期稳定,虽有季节性花展带来短期吸引力,但整体体验内容更新较慢。而解放公园作为社区公园,其体验更贴近生活,市民自发的文娱活动随时间动态更新,即使多次前往也能发现新乐趣。其次相较于位于武汉中心城区的解放公园,磨山景区虽有公共交通覆盖,但距市中心较远,从东湖景区路口到达磨山景区游览还需步行或乘坐观光车,这对高频次到访形成一定路程与时间上的阻碍。再加上交通费用,以及磨山景区内餐饮消费因场地高昂租金、运输成本和环境附加值加成,导致单次到访的消费门槛明显高于解放公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直接使磨山景区沦为“一次性打卡地”,无论是对熟悉周边的武汉本地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都难以形成持续的吸引力,难以促成多次游览的意愿。
一位来自长沙的游客坦言:“来这儿主要就是拍照打卡,娱乐设施有点少。”对此,为提升磨山景区的复游吸引力,可围绕楚文化核心,打造常态化特色活动与主题互动工坊,既加深游客的文化感知,也增强其参与体验。此外,针对武汉夏季高温易让游客体感不适的问题,还应增设更多纳凉设施与休憩场所,切实保障游客的游览舒适度,从而提升其重复到访意愿。
此次社会实践至此已近尾声,从东湖的浩渺湖光里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沙湖公园的静谧绿意中触摸城市生态的脉动,于首义公园的红色记忆里体悟历史的厚重,自解放公园的烟火气中读懂市民生活的温度——既承载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更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未来,愿这份源于实践的感悟能化为行动的力量,让更多人走进公园、热爱公园,共同书写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文字:傅昕雨、谢欣
图片:谢欣、张涵砚、乾浩浩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