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柑橘:科技 “甜” 透振兴路
时间:2025-07-11

【核心提示】7 月 4 日下午五点,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湖北省宜昌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与宜昌市农科院副院长廖文月就当地的支柱产业 —— 柑橘,展开一系列交流。廖文月副院长凭借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实践案例,向大家展现了科技如何为这片土地上的 “甜蜜事业” 注入澎湃动力。

“北纬 30 度的长江三峡库区,是柑橘生长的天选之地。” 廖院长开门见山,话语中满是自豪,“这里没有严寒酷暑,昼夜温差显著,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宜昌柑橘糖分足、风味佳的独特品质。” 他介绍道,目前全市柑橘种植面积稳定在 200 万亩左右,位居全国第三;年产量高达 400 万吨,规模在全国位居首位。同时, 柑橘产业年产值占全市农业 GDP 的比重约为 48%,在 1040 多亿的农业总产值里,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廖院长还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使宜昌平均气温上升了约 1.5 摄氏度,也为柑橘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适种区域。

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挑战依然存在。廖院长坦然地指出了当前产业的核心痛点:“在品种结构方面,‘早熟不早、晚熟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宜昌农科院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首先是品种攻坚:持续引进和选育新品种,像适应性强的温州蜜柑、品质优异的夷陵红等,不断优化品种布局,力求从源头上提升竞争力。其次是技术升级:延长脐橙等优势品种的保鲜期,有效锁住果实的新鲜度与风味,提升市场溢价能力。最后是装备跃升:廖院长特别提到,随着产业升级的需求以及技术引进力度的加大,全市柑橘分选线已从最初的约 7 条,快速增加到如今的 30 多条。这些智能化分选线能够精准地按照果实大小、糖度外观等进行分级,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和商品化率。

宜昌柑橘产业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如何将先进技术有效地传递给千家万户?农科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模式:“请进来”+“走出去”。既开展专业化、定制化的农民科技培训,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人员分布情况精准施教。又在每年精心挑选约 50 名骨干果农,组织他们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劳动竞赛和技术交流,培养 “土专家”,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提升种植水平。 

采访接近尾声时,廖院长强调,产业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坚实的人才支撑:“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打造大国重器,更呼唤广大人才在基层沃土上施展才华。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乡村建设,用自身的奋斗事迹引导更多人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廖院长的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科技兴农背后更深层的动力——人才的汇聚与奉献,这正是宜昌柑橘产业“甜”透振兴路的根本保障。

文字:文鑫

图片:文鑫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