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5年7月7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江西省吉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前往大井朱毛旧居和荆竹山,通过现场教学与访谈交流,深刻感悟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清晨的井冈山云雾缭绕,实践团首先来到大井朱毛旧居。高利剑老师以“坚持学习勇于探索”为主题展开现场教学,带领队员们驻足于斑驳的石墙与简朴的木桌前。“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求知若渴的故事。”高老师指着旧居内的煤油灯与手稿复制品介绍道,毛泽东同志在此期间深入调研、伏案著述,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实践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这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土地,参观着旧居。在读书石前,往昔岁月似被唤醒,毛泽东同志即便面临风吹雨打,仍专注安宁的翻书声,仿若从石上那镌刻着峥嵘过往的痕迹间翻涌而出。而在大井毛泽东旧居的红米种植示范田间,“指导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的字样格外醒目,那一抹亮色,恰似红色基因跨越时空,正代代传承,熠熠生辉 。
随后,实践团前往荆竹山,高老师围绕“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一主题继续授课。在翠竹环绕的山间,队员们聆听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故事:1928年,红军在荆竹山制定“三大纪律”,哪怕是一根竹钉也要赔偿群众,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让“人民军队”的称号深入人心。高老师结合曾志等革命先辈的事迹强调:“1928年小井红军医院惨案中,300余名重伤员宁死不出卖组织,用生命诠释了纪律的重量。”曾志作为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始终以纪律约束自己,这种精神正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源头。
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井冈山精神并非抽象符号,而是由无数细节铸就,这些故事共同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在雷打石前,团队成员效仿先辈精神,一同制定并宣读此次实践的三大纪律与八项注意,将革命精神镌刻于行动之中。
作为新时代青年,队员们表示将以革命先辈为镜:传承“大井学风”,把学习作为破解难题的武器;践行“荆竹纪律”,让纪律意识成为行动自觉;延续红色家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大义。此次实践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未来将带着这份感悟,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强农报国”使命,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奋斗中焕发新的光彩。
文字:孙嘉星
图片:孙嘉星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