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6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江西省吉安市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老师的带领下回溯革命历程,感悟井冈山精神,通过实地参观深化对红色历史的认知,让信仰之火在青春岁月中持续燃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响应号召来到井冈山,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起点,开启红色研学之旅,从历史深处汲取奋进力量。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系统展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从革命重心转向农村的艰难抉择,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再到走向全国胜利的壮阔征程。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1928年朱毛会师,让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红军在此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粉碎多次“会剿”,书写了以弱胜强的革命奇迹。
步入馆内,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枪械、定格历史的照片,无不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在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聚焦黄洋界保卫战的展区:1928年8月,不足一个营的红军凭借天险,用一门迫击炮击退四个团的敌军。当讲到“炮弹精准命中敌指挥部”的关键瞬间,成员们为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所动容,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在山谷间回荡。
来到井冈山根据地形势沙盘前,老师指着蜿蜒的山道与险要哨口,详解红军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斗争。“这条挑粮小道宽不足一米,当年朱德同志带头往返百余里运粮,‘朱德的扁担’就藏着军民同心的密码。”老师的话语让成员们凝视沙盘上的崎岖路径,深刻体会“红米饭、南瓜汤”背后的坚守与担当。
参观结束后,成员们感触颇深。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应生2301班的樊怡静同学说:“在老师的讲解中,那些历史不再是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黄洋界的炮声、挑粮道上的足迹,都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是用信念与血汗换来的。”大家纷纷表示,将把井冈山精神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以实干姿态传承红色血脉。
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革命精神,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真切理解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方能让井冈山精神在新征程上焕发光彩。
文字:赵冰艳
图片:赵冰艳 张华煜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