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20日至7月26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艺2301张博同学回到了她的母校—河南省长垣市赵堤镇邓楼中心小学开展她的暑期返家乡实践活动。她带去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暑期托管班,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既守护童真,又铭记历史"的实践探索。
在小小的校园里,沉重的历史与欢快的笑声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张博为孩子们准备的第一课,是讲述发生在河南土地的"小渠惨案"。当她展示历史图片时,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蝉鸣。"孩子们的眼神让我惊讶,那种专注与凝重,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敬畏。"张博回忆道。
然而,历史课的沉重并没有持续笼罩校园。第二天,张博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手工课。红色的剪纸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一个个中国结,传统文化以最鲜活的方式浸润童心。令人惊喜的是,有几个孩子在剪纸图案中融入了前一天历史课的元素,用稚嫩的双手连接了过去与现在。
实践中最温情的画面出现在第三天。当地爱心人士捐赠的西瓜送到学校,孩子们捧着清甜的西瓜,笑靥如花。在这份清凉中,张博看到了社会实践的另一层意义——爱的传递。
或许是受到孩子们创造力的启发,张博独自重访了小渠惨案遗址。与校园里的喧闹截然不同,这里只有一片深沉的寂静。烈日下,纪念碑冰冷而肃穆,仿佛仍在无声地倾诉,那一刻,历史的教科书变成了可触摸的伤痛。她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呜咽,空气里没有血腥,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沉痛,那是无数逝去的生命留给后世的永恒印记。在那片寂静的土地上,她找到了最后两天活动的灵感。"历史需要铭记,但童年更需要欢乐。两者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用五彩画笔描绘"童年"主题手抄报,在跳绳比赛中尽情欢笑;同时也用巧手折叠棒棒糖,诵读《论语》经典。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触可感、可玩可尝的体验。
"最初我以为是我在教导他们,"张博感慨道,"后来发现是孩子们在教我如何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教育与乐趣完美融合。"
这场为期七天的实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支教活动。它探索了如何在孩子们心中同时种下历史的重量与童年的轻盈,让文化的传承不再依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体验与感受自然发生。当孩子们在跳绳时欢笑的脸上,也能浮现出聆听历史时的庄重神情,教育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文字:张博
图片:张博 邓红琴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