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11日(实践第四天),华中农业大学“荆楚文化调研实践团”聚焦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以曾侯乙铜鉴缶为核心开展深度调研,通过拆解器物构造、研究使用原理、尝试通俗讲解,探寻古楚先民的科技智慧,为后续向游客传递文物价值积累详实素材。
聚焦铜鉴缶:拆解古物构造与功能
一早,团队成员园艺林学学院园艺2301杨天赫便带着前期整理的文物资料,在曾侯乙铜鉴缶展柜前开启细致观察。他手持笔记本,对照展柜说明与学术资料,逐一记录器物细节:“鉴缶分内外两层,外层为鉴,内层为缶,鉴与缶之间有空隙,可根据季节填充冰块或热水”。为摸清“冰酒、温酒”的具体原理,他反复比对器物接口处的密封设计,查阅《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中关于鉴缶使用场景的记载,逐步梳理出“夏季鉴内放冰、缶中盛酒以降温,冬季鉴内注热水、缶中盛酒以保温”的完整功能逻辑。
过程中,杨天赫还发现鉴缶顶部的铜盖设计暗藏巧思——盖面有对应的卡扣,可固定缶身位置,避免晃动导致液体溢出。“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考虑到了密封与稳固的双重需求,这比单纯的‘容器’设计更显智慧。”他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同时用相机拍摄鉴缶的双层结构、卡扣细节等特写,为后续讲解准备直观素材。
试讲显成效:用通俗语言传递古物价值
当天下午,团队尝试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通俗讲解内容,面向展厅游客开展小范围分享。杨天赫指着铜鉴缶的双层结构,用生活化类比开场:“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2000多年前的‘战国冰箱+保温壶’,夏天能冻酒,冬天能温酒,是古人的‘冷暖杯’!”
生动的比喻迅速吸引了周边游客驻足,有游客好奇追问“古人怎么知道做双层结构”“如何确定它是用来装酒的”。杨天赫结合上午调研的资料,解释道:“双层结构是古人对热传递原理的巧妙运用,而缶内残留的酒液痕迹、相关铭文记载,都能证明它的酒器用途。”互动中,有游客感慨“原来青铜文物不只是‘摆件’,还藏着这么实用的智慧”,让团队更坚定了用通俗语言“讲活”文物的方向。
截至当天闭馆,团队共完成3次小型分享,收集游客疑问8条,进一步完善了铜鉴缶的讲解逻辑,为后续开展更系统的志愿讲解打下基础。
文字:杨天赫
摄影:黄冰瑶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