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5年7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薯”光同行实践团队深入恩施天池山马铃薯种植基地,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学习与科普宣传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技术实操和网络直播等形式,见证了科技创新如何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
科技护航:微型薯育种与智能监测系统显成效
上午9时,团队跟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生吴钰静深入试验田,一场关于“微型薯”育种技术的实地课堂就此开展。蔡兴奎教授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通过缩小马铃薯块茎体积,成功破解了传统马铃薯贮藏运输难题,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方案、新动能。
抵达马铃薯种植区,一台正在运作的机械设备尤为引人注目。据研究员介绍,这是用于智能监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创新技术成果,整个南方土豆研究中心共有此设备108台协同运转,共同组成了一套庞大的晚疫病防控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激光光谱技术实时监测空气中晚疫病菌孢子浓度,再结合温湿度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可提前3-5天向农户发出病害预警。助力农户科学用药、精准施策,大幅减少用药成本。
严谨科研:田间实践锤炼专业素养
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了假酸浆种子采收工作。在科研人员指导下,队员们严格核对试验田编号,分类采收不同种株系种子,确保数据准确性。“每一粒种子都关系到科研结论的可靠性,”队员表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科研的严谨性。”
暴雨不阻科普路,田间直播助农忙
下午3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团队暂停了户外调研工作,队员们利用这段时间精心筹备晚间科普直播内容,对讲解要点、互动环节等进行细致规划。
雨势渐歇后,团队立即在试验田开展网络直播。队员们手持新鲜采挖的马铃薯,向观众详细介绍当地特色品种和种植技术,现场演示雨后采收技巧。直播内容涵盖智能监测设备使用、常见病虫害防治等实用知识,获得观众积极互动。 这场60分钟的田间直播共吸引百余人次观看,20余人评论互动,点赞量高达2.3万。此次活动让队员们更加认识到科技推广需要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
科技创新破难题,产学融合助振兴
从土地到餐桌,每一颗马铃薯所经历的故事都是在另一视角下的传奇,从田野间与病害的抗争,到储运中对自我的改良,再到厨房里的“上刀山下油锅”,马铃薯的生产上游有着很多藏得深、看不清的机遇与挑战。目前,马铃薯仍有疑难杂症蛰伏:马铃薯晚疫病频发、产量质量配比不均等。但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机遇得到重用,问题得到解决,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解决农业“卡脖子”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在此次依托产学融合开展的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农业学习永远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理论,只有将所学知识扎根田间地头,以创新思维推动农业技术落地,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文字:李双岐、李宽沛、王之欣、邓祎珂
图片:邓祎珂、谭新颖
审核: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