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四人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对当地柑橘企业进行调研学习,深入了解柑橘一线产业中的痛点问题,剖析问题根源,为产业问题提供解决措施与建议。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美人沱村,该村以柑橘和茶叶为主导产业,柑橘种植面积达1688亩,主要品种为伦晚脐橙,2025年单季产量预计达18000吨;村内建有健全的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形成“美山、美水、美人沱”的发展格局。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美人沱村的老果园。
团队成员在进行柑橘轻简化管理推进会(通讯员 张卓 摄)
实践团首先在美人沱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展开了晚熟柑橘轻简化管理的推进会,美人沱村方指出当地柑橘种植的主要问题是老果园山地地形太过于陡峭,不利于人工进行管理和采摘,并且山地上的许多灌溉设施并没有启用。华中农业大学董治浩副研究员首先指出几点改造措施,如改造果园横向纵向耕作台面,供人工作业:对现有水肥系统进行升级优化,增加喷水带、滴水带,提升水肥利用效率。随后刘永忠教授进行更深层次的补充说明,如何更好地进行老果园的改造。
刘永忠教授在指导树型改造(通讯员 刘海强 摄)
随后团队成员来到了美人沱村的柑橘种植区域,针对当地柑橘的树型,刘永忠教授首先召集了当地的工人们对其进行树型改造的讲解,核心要求就是缩冠,树冠高度要达到伸手可及的范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轻简化。董治浩副研究员进行了实地操作,为当地工人演示如何正确修剪好一棵柑橘树。
董治浩副研究员进行修剪演示(通讯员 张卓 摄)
之后团队成员来到了宜昌市鸦鹊岭镇进行柑橘种植的指导。首先来到了云红柑橘专业合作社,针对当地柑橘挂果不多,果实品质不好,并且树势不强等问题,刘永忠教授指出关键问题,灌溉的管道不应该铺设在地膜上,这样水分会向四周扩散,柑橘树体的根系上浮,不利于其的生长发育。
刘永忠教授在讲解种植问题(通讯员 张卓 摄)
最后团队成员来到了盆栽斗笠系统新模式试验区,该柑橘新种植模式能够实现种植环境可控,方便管理。该种植模式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管理,可进行远程监控和施肥管理措施,并且将柑橘树体进行限根处理,有斗笠的遮盖,避免杂草生长,保证了桶内环境的一致性和可控性,实现柑橘的统一标准管理。
团队成员参观盆栽斗笠种植模式试验区(通讯员 张卓 摄)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柑橘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切身感受到果园劳动力结构老龄化的现实挑战,并对未来果园智能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清晰认知。我们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柑橘产业振兴,必须走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道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必将实现柑橘生产的标准化和轻简化。团队成员对未来柑橘产业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并将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文字:张卓
图片:张卓 刘海强
审核:林辉 肖晗